潍坊形意拳研究会动态
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武林动态 > 武术技法 >

形意内家拳"内"的论述 (七)

浏览次数: 日期:2016-06-14 文章来源:未知

(三)劲

 

1.内劲的产生

 

所谓内劲,就是内家拳中通常所讲的真劲。我们在上面内气中已经说过,内气是内劲(真劲)的发源之本,因此说真劲就是由于真气、血液这两种流体,在人体经络血脉中的流行运动中产生出来的。人体中的血液和津液,都是在气的率领和催动下进行流动的,流则必动,动则真劲生,这是自然的道理。

 

练习内家拳的人,平时之所以非常注重气沉丹田,就是为了培养真气、真劲的,当真气产生、增多、充盈、循行,并贯通了十二经络、奇经八脉之后,就能够任意带领和催动血液在人体的经络血脉中“伸缩往来,洋洋流动,周流不息,循环不已,上下四方,无所不有,无所不生。至此,真意、真劲诚于中”。下丹田是“炼精化气”的场所,当真气由丹田循行于任督二脉,同时又纵横联络,贯注到上肢的两手和下肢的两足时,通于下肢经络的营气和血液,不但可以使下肢得到营养和滋润,而且可使两腿和足掌(主要指涌泉穴的周围)的内劲增大,这是气血流行贯注的结果。通于下肢肌肉皮肤间的卫气,不但有捍卫表里、温暖肌肉、润泽皮肤、滋养腠理的作用,而且可以促使下肢的肌肉发达和力气增大;循于上肢经络血脉中的营气和血液,除营养滋润各部外,同样有着增大上肢内劲的作用。过去通常所说的“气自丹田吐,拳力注掌心”(或称“拳力注神门”,此处的“力”改为“劲”更确切些),就是指在手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中所运行的气血而言。贯注于上肢中的卫气,其作用与贯注到下肢中的作用相同,一样能够促使上肢肌肉成强,肌峰隆起。

 

另外,在练拳中有时是要发放劲力的(即暴发劲、抖劲、寸劲、掸劲、颤劲),发劲时同样离不开“气自丹田吐”。丹田中已化生的真气,经过经络血脉运送到了全身各部,同时还有大量的卫气循行于肌肉皮肤之间,最后所剩之气,即成为废气(或叫二氧化碳气),复经口鼻呼吸之道吐出,这就是气随声发的浊气。

但是发劲,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,还是在实战的运用中,都应当有所克制,不宜发放过多过频。过多地发放暴发劲力,也会造成自身气力的大量消耗而气馁力竭。尤其是在平时练习过程中,发放暴发劲力的次数应适当地因人而控制。暴发劲力,绝不是说不可以练习,不练习怎么能去掌握它呢,而是说应随着四季的变化和自身的体质恰当地掌握。从四季来讲,应遵循春发、夏放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规律来练习。如春天是植物萌生的时期,尤其是初春,天气还比较寒冷,故不宜发劲过猛过大;夏季是植物生长茂盛的时期,人体各部经络也都处于舒展状态,这时在练拳过程中适当地多暴发几次劲力是可以的;秋季是植物成熟的时期,尤其是到深秋季节,气候开始寒冷了,人身的经络也因冷而收束,所以在这个时期则不宜过多地发放暴发劲力;冬季是植物闭藏的时期,人体各部的经筋骨骼、肌肉皮肤,均处于收敛状态,所以这个时期,绝不适宜发放暴发力,尤其是梢节的突然暴发力是最容易拉伤韧带、损伤肌肉的。

 

另外,这里顺便讲一讲关于气随声发的问题,气随声发指的是上面所说的在暴发劲力的时候,为了助以劲力的发放,所以要伴以声气,但这并不是说每一动、每一势在发劲时都要伴随以大声呼喊。大声呼喊固然可以助发劲力,但如果呼喊频繁,则会导致气弱劲衰,致使运动时间大大缩短,无疑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。练拳的第一目的就是要培气养气,使身体健壮,如果呼喊频繁,就会增大气与力的消耗,消耗愈大,自然对身体害处愈多。如果不懂得培元养气之法,长久下去不但经过武术锻炼不能使身体健壮起来,相反会使身体逐渐消弱。所以有必要提醒学者注意!

 

从气体和液体在经络血脉的流动中所产生出来的内劲,也有阴阳、刚柔之别。当内气尚不充盈,气血贯通的程度还不够、流速较慢、欲速而不能时,所产生的内劲也小,且偏于柔软;内气虽充盈,且运用自如,但在意念的控制下。犹如静风中的游云缓慢地运动时,发出来的内劲同样也小,但它却偏于柔韧。所以这两种情况所发出来的内劲,都属于柔劲,不过前一种是力大于劲,后一种是劲大于力。在内气充盈、贯通的情况下,如果用意念所导引的气血流速,就好象是急风暴雨一样急速迅猛,那么所发出来的内劲也就至大至刚,即所谓积柔成刚①。所以刚柔之劲与气血的流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而且也是成正比的。

 

柔劲主偏于韧性,刚劲主偏于弹性。例如,我们所熟悉的球类运动,当给球体里面充进少量的气体时,气体分子所集积的数量也少,而空间较大,所以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较慢,每个分子对容器内壁的撞击次数和力量,也就既少又小,因而球所产生的内劲也就既柔又韧,弹性不足;当给球充足气以后,球里的气体分子数量巨增,撞击容器内壁的次数增多,且因内压增大而使气体分子运动的速度增加,所以每个分子对内壁的撞击力量和次数也就加大、增多,球内的劲也就由柔而刚,故弹性有余而韧性不足了。形意拳之所以要求魂魄并修、刚柔相济,也就是要使韧性、弹性兼备,随时而变化,随心而所欲。

 

2.内劲的功用

 

内劲在形意拳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,同时在攻防技击

 

①这里所说的“刚”,只是就其内气(营气)而言的,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脱离不开卫气中的力气,内外二气相合为一才能在一刹那间迸发出“刚中之急,急中之刚”的抖、绝、颤、脆劲力。的运用中,也是不可缺少的,这主要是由于内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。

 

“气始生于一,终分为二,即魂魄也,阴阳也”,“魂气灵明,魄气浑厚”,魂气属阴,魄气属阳,营气属魂为阴,卫气属魄为阳,劲生于魂气(营气)为阴为内,力生于魄气为阳为外。内劲的特点具有圆、活、灵、巧、弹、韧、刚、柔之特性,外力则具有浑、厚、刚、猛、僵、直、呆、滞之特性,二者虽是一对孪生兄弟,然其特性又各有差异。

 

对于劲与力之间区别的探讨,将在后文中加以专述,现只就内劲的特性和功用加以说明:

 

所谓圆,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:一是说内气和内劲在人体内的转动,就好象是用内气和内劲凝结成的球体一样,总是在人体之内的上下、左右、前后不断地沿着圆的轨道进行往来变化,从而使身体的重心和中心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移,让对方难以捉摸我方之重心的变换;二是说人的肢体在运动中,无论是出拳入掌,还是转身踢足,都要围绕着一个圆或圆弧来进行运动,而且在每一个圆的运动中,又都是存在着大、小两个圆(或圆弧)的运动。

 

例如:练习劈拳的动作,在向前劈出时,手是循圆形的上弧线向前运动的,这个圆弧的本身,就是一个整圆的一部分(或者说是一个整圆的二分之一),向回抓领时,手又是循圆形的下弧线领回来的。这样劈拳之手在一出一入、一阳一阴、一伸一缩、一开一合的过程中,划出了一个完整的圆形运动轨迹。前臂的尺桡二骨,也同时做螺旋形的拧转,从而又形成了一个小圆弧的运动。

 

再如,两足在前进的运动中,当后足变前足时,从离开地面至足踵落地时的这一段运行过程,足是循行着一个大的圆弧运动的,当足踵着地后继而落足掌、足趾时,从足尖至足踵,又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圆弧的运动。

 

大圆和小圆的运动,就好象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一样,不但有围绕太阳公转的大圆,而且在公转的同时,还必须完成地球本身自转的小圆①。形意拳中多强调“顺乎自然”,其中公转和自转、大圆和小圆的运动,就是顺乎自然中的一个含义②,所以学者决不可以把“顺乎自然”这句话,误解为自己想怎么练就怎么练,须知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之理。

 

在形意拳中之所以十分重视圆的运动,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:

 

一是圆中出灵巧,“动则变,变则化”,变化敏捷而莫测,动转迅速而灵活,足以改变人身中固有的僵、滞、呆、板的拙力和笨劲,使其逐渐成为圆、活、灵、巧的妙劲妙力。

 

二是可以从小圆的拧转之中,求得速度和劲力的增大。因为自转的本身,不但是一个圆的运动,而且可以产生出一个圆心,成为向前冲击时的中心点。所以在自转的小圆中,

 

① 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,即三百六十五天,地球每自转一周为一昼夜,

即二十四小时。在形意拳的内功法中,大周天循环法是根据公转的道理而得名。小周天功法是根据自转的原理而得名。在拳术的运用上来讲,公转的大圆主要是求其四肢开展、伸筋拔力和扩大各关节部位的活动范围,使气贯梢节、力达手足;自转的小圆,主要是求变化敏捷、转动灵巧、进攻迅速、事半功倍之巧。当功深圆满之后,尽可能使公转的大圆缩小,这就是“先练开展,后求收缩”,圆越小,进攻的运行距离也就越短,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。自转小圆的转动越迅速,所发出来的劲也就越大。

 

②“顺乎自然”,除了所说的大圆与小圆、公转与自转以外,练拳时还应遵循四时气候之变化,按照春发、夏放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规律,来决定劲力发放的大小及三节部位的运用。另外,练功时也应遵循春天面向东(东为木,属肝),夏天面向南(南为火,属心),秋天面向西(西为金,属肺),冬天面向北(北为水,属肾),长夏为中、为土、属脾之理。这些都属顺乎自然之范畴。既可以产生一定的速度,又可以增大劲力,转速和前进的速度越快,所产生的劲力(包括离心力和冲击力)也就越大。如果转动的速度和向前运动的速度越慢,那么它所产生出来的劲力和冲击力也就越小。所以说速度和它所产生的劲力是成正比的。在形意、太极、八卦等内家拳中,多很重视螺旋劲(或称拧劲、麻花劲),也正是由于“拳打滚斗之力”的缘故。滚者,即拧转也。

 

三是圆在拳术的攻防技击中有着无穷的妙用。无论是大圆,还是小圆,凡是转的本身,即存有阴阳互易的变化过程,而阴阳的开合变化,乃是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中奥妙产生的关键。因此,在拳经中讲:“拳之大意,重在阴阳”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

阴阳的互易和变化,实质上讲的就是一个圆或圆弧的运动。例如在出拳攻击对方时,要把手心向上的阳拳转为手心向下的阴拳,或是拳眼向上的半阴半阳拳(立拳)都必须是通过前臂和腕部拧转一百八十度或九十度才能完成。拧转的距离越长,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,所以用同样的转速,一百八十度的转动,就不如九十度的转动到得快。假如把尺桡二骨拧转九十度的圆,再缩小一半,那么就变成了四十五度的圆(如拳在脐腰间时,拳心为向内下方的四十五度,打出后拧转四十五度成立拳),而四十五度的运转时间,又比九十度圆的运转时间缩短了一半,所以四十五度到达终点的时间,就比九十度到达终点的时间也就快了一倍。因此,在内家拳中的圆的运动(包括公转的大圆和自转的小圆),就必须是从求大圆开始,逐步把运动中的圆缩小到中圆、小圆。

 

所谓活,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时,不论是体内体外,都要没有一点僵滞之劲气、没有一点呆板之迹象,内气要随身而洋洋流动,内劲要应势而转移变迁,身要随机而应变,步要随势而进退,内外相合如一。气如浮云不断移动,劲(力)如流水不断变化,身如车轴不断转动,手如车轮不断运转,步如狸猫进退敏捷等等,总要上下内外,无圆不有,无活不有,就象江河大浪,起伏因势而自如,运动滔滔而不绝。所以说阴阳互易之圆的运动,不象动画片那样见棱见角,才谓之活。如果能够练到“一羽不能加,虫蝇不能落”的境界,也就进入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功夫了。因此,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,就必须逐步求得:气动如游云,连绵不断;劲动如弹簧,有柔有刚;身动如车轴,迅速中正;手动如车轮,圆而无角;足动如猫行,轻灵敏捷;体动如翻浪,不停不息。但是,不论是求其身活、手活还是步活,都是从阴阳的互易变化中求得的,都是从圆或圆弧的运动中求得的,没有阴阳的互易也就没有圆的产生,没有圆的运动也就谈不上活,没有活也就不会有灵,没有灵,巧也就不存在了,所以说:活从圆中来,灵从活中得,巧从灵中出,互相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。

 

所谓灵,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中,手眼身法步,意气劲力功,变化要敏捷,动转要迅速,闪展要快,腾挪要轻。但是,这里所说的灵,绝无丝毫飘浮空虚之意,而是圆中之灵,实中之灵,柔中之灵,刚中之灵。无圆则滞,无实则虚,无柔则僵,无刚则软。现在有不少初学形意拳的人,在练习中多偏于追求灵活快速,而忽视了对底功的锻炼和培养,所以从外表上乍一看,似乎是挺灵便,然而实际上这是虚中之灵、空中之灵,并非实中之灵。一旦与人搭手,只要对方稍放一点劲,自己就变化不灵了。这就是说平时只注重了花架子的练习,而缺乏对功夫的锻炼,因而在运用时,就显得自己“萍草无根”难以抵御了。

 

“练拳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”,这句谚语说得非常好,道破了拳术的根底。所以我们在练拳时,要注重对功夫的锻炼,不要单纯地追求花架子。“打铁先得本身硬”,要首先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①,然后才谈得到运用于人。否则,就象打铁一样,自己连大锤都抡不起来,又怎么能去打铁呢。所以说求活必须求圆,求灵必须求实。虚中之灵为之浮灵,实中之灵方为真灵。

 

所谓巧,就是指变化中的方法和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。我们所讲的“武术”,是由“武”和“术”两个部分组成的。“武”是培养和锻炼功夫,也是为了改变人体素质的,所以武为筑基壮体之道,并非克敌制胜之法。道经中有句话,叫做“道真窍不真,修道枉劳神”,拳术中也有一句谚语,叫做“练拳不学艺,磨破铁鞋白费力”说明了修道之人不是背会了道经就能够延年益寿,而必须是得到了真传,知窍、知诀、知妙,才能真正精通道术。武术也同此理,不但要学会练武,更要明了其“术”。术者,技也、艺也、法也。诸如:“天地交合云遮月,二人相战蔽日光”,”上打咽喉下撩阴,妙处就在一塌心”,“翻手为云、覆手为雨”,“打人如亲嘴”,“一门丢二门进,明暗均在肋胸心”等等,以及尺寸、角度、劲节、步型、步法、十四打法、十六练法和擒拿术中的怀中抱月、怀抱鲤鱼、金丝缠腕、白马扣蹄、手挥琵琶、单手插花等等,都属于克敌制胜之法,是武术中的艺术、技巧。

 

无论采用何种打法或擒拿法,终离不开横、顺、立、斜和四正四斜之法,而四正和四斜之法,又都脱离不开圆的运动,而圆的运动又离不开阴阳的互易变化,故阴阳之易乃诸法之

 

①所谓功夫,指的是内家之功夫,非僵滞迟纯之笨功夫。母也。

 

3.对内劲与外力区别的探讨

 

关于劲和力,在我们生活的习惯中,似乎并无什么区别,所以常常把劲当做力来表示,把力也当成劲来使用。但是在一些地方,劲和力是不能够互换使用的,例如,“马力”、“力学”,“力量”等,就不能把它们叫做“马劲”、“劲学”、“劲量”;又如,“劲头”、“干劲”等,也不能把它们叫成“力头?”、“干力”。再如,我们在练习内家拳(尤为太极拳)时,老师总是强调学生不可用力,但不能说成是不要用劲。形意拳也是如此,是重在意念、意识,而不可专重其力。我们再深究一下,形意拳之所以注重意的锻炼,正是为了“以意领气”,气行则血行,故内劲出矣。因此形意拳重在意念运动的实质,还是要培养内劲的增大(当然也并不否定对外力的锻炼)。从上述一些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,劲与力是有所区别的。

 

当然,单纯地从如何叫法上,还并不能完全说明劲和力的区别,而且也绝不是说劲、力的区别,只限于在叫法上。

 

内劲与外力,营气和卫气,都是从“气”中所产生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,有时是很难分辨清楚的。例如在内家拳术中的出拳和入掌中,既不可能没有劲,也不可能没有力,那么促使拳、掌出入的究竟是属于劲呢,还是属于力呢?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检验和难以分辨清楚的问题。我认为劲与力之间既有着互相区别的一面,又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。

 

所以说劲、力之间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,就是说人在后天的成长发育中,劲和力是从人体中的气血、津液、营养、滋润中所产生出来的,是气体、液体和固体共同互为作用的结果。换句话说,每当伸拳出掌时,虽为发劲,但其中也隐寓着力的因素,在发力中,又存有劲的成分,所以很难绝对地划分清哪个是劲,哪个是力。这种互相交织掺杂、混淆不清,又互为作用的部分,就是劲、力之间互相关联的一面。

 

所以说劲、力之间又有相互区别的一面,就是说由于每个人,在后天的生活、劳动、爱好、实践中,都不尽然相同,所求的劲、力也就不同,因而在追求劲、力的方法上,也就各有所异。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探索一下的话,是否可以这样说:一个是向皮肤之内、分肉之间的卫气中发展,一个是向血脉循环的营气中追求。所以我们要区别劲、力,就只有从它们之间混淆不清的这个基点上开始分道扬镳之后,各自所形成的个性方面来加以区别。下面列举五个方面的区别与表现。

 

(1)内劲是隐于内的,是视而不见的;外力则是显形于外,是显而易见的。
从内劲与外力在人体的表面现象来看,藏内劲再大的人,从外表上是不容易观察到的;而力气大的人,则在肌体外表上多呈现肌肉群峰(肌肉非常发达)。例如,举重运动员或健美运动员只要将臂一屈,马上就会隆起很高的肌峰,给人以力大雄悍的感觉,容易被人观察到。

 

作者曾在北京见到一位八旬上下的老者,其面如童颜,皮无绉纹,皮肤细嫩,手指尖尖,从外表上看来好象手无缚鸡之力,然而在搭手之间,老者的体态面容虽然与常无异,但其内劲之大却令人难以抵御,才知老者并非等闲之辈。由此可见,出于呼吸之间、一气之中的真劲,不但是转动圆活灵巧、往来变化迅速敏捷,而且是不易被人所发现的,乃“真人不露像”,实为内家之纯青功夫。而单纯注重求力者,则肌肉发达,外露雄悍刚强之态,用力时不但肌峰群起,而且面部的表情也容易显露。

(2)内劲具有圆活灵巧、弹抖柔韧的特性,而外力则具有僵直呆滞、浑厚雄悍的特点。

 

单纯求力者,尽管肌肉非常发达,有一身浑厚慓悍的力气,但这种力多直出直入,在全身各部的转换运用中,缺乏灵活性,因此对于三节的互换运用,也就迟钝不活,所以多为拙笨之力;而内劲则由于既有柔而刚的特点,又有韧而弹的特性,而且它在人体中的变化,是随着形势的变化、意识的导引、内气的转换而不断转移的,所以内劲在运用中,是圆活灵巧、变化多端的,并有不易捉摸之妙。
内劲中的弹抖柔韧特性,好比是钢丝弹簧或皮筋一样,当拉长它的时候,其柔韧性较强,在发放它的时候,弹抖性又比较大;外力则好比是一截尚未经过精炼的生铁棍棒一般,虽然它有浑厚强硬的优点,但却又有僵脆易折之缺陷。

 

(3)内劲有外示安然,暗含刚强,内提精神,暗藏杀机之妙;外力则有外视凶猛,腹中空虚,粗筋暴肌,神色易露之像。

 

练内家拳的人,凡练至精、气、神、劲、意五者充实并合而为一,得心应手,意、气、功、法自然相合并用之时,便能在阴阳互易之间,动静所感之际,将千斤拙力化为乌有,这就是形意拳中所讲的“领进落空”、“以巧破千斤”之妙用。
“内提精神”,就是说体内的精气神劲,在意念的导引之下,不但是充实盈盛,而且可以随意运用,就好象箭在弦上、弓张满月、伺机待发一般,可以随意而至、随意而变、随意而发。“暗藏杀机”,就是说神不外泄,意不外露,使对方难以捉摸我方之意图,就象拳经中所说的那样:“见之如妇,岂知如虎”,“静似书生,动如猛虎”。俗话所说的“表面笑嘻嘻,暗中藏杀机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“粗筋暴肌”,就是说从体表是容易看到的经筋粗暴、肌肉峰起、力大雄厚,然而又显僵直之像。“腹中空虚”,是说单纯注重求力者,平时不重视丹田气的锻炼,真阴不退,纯阳不增,清浊之气混合难分,故不能吐尽,新不能纳满,因而气也就始终不能清净归根。

 

(4)内劲有用之不完,取之不竭之长处;外力则有一发则尽,易于中断之缺点。
前面已经说过,内劲是产生于经络血脉中所流行的氛血,然而气血在人体之中的流行,始终是如同游云行走一般,总是连续不断、周流不息的,因此内劲的运用,也同样是连绵不断、步步深入、愈发愈大,即使是在发放爆发劲力时,丹田之气也仍然是“抱七撑三”,尚存后备之劲气,不致于在爆发后气散劲竭;而外力在运用时,则是一发则尽,无后续之力,所以容易中断。这是由于劲有弹性,力无弹性(相对而言)之故。

 

(5)内劲主生于血脉间的营气之中,外力主生于筋腱间的卫气之中。而肌肉、骨骼,乃是劲、力发放时的共同依托。人体中的骨骼和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;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,所以骨骼粗壮的人,支撑的力量也就大,劲力的发挥也就充分。反过来讲,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,支撑的力量也就小,所发挥的劲力也就弱。在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的经脉篇中讲:“骨为干”,就是说“干”有支撑的作用,所以我们多把它称为骨架,就象古时建造房屋时所用的木质大梁、椽子、顶柱一样,起“支”和“架”的作用。

 

关于肌肉的作用,在《黄帝内经。灵枢》的经脉篇中认为是:“肉为墙”,是保护人体经筋、血脉、经络、骨骼的墙。因为人体的肌肉本身,就具有一定弹性和伸缩的特殊性能,所以它在攻防技击中,主要是起着减震、缓冲和滑动的作用。当然,肌肉、骨骼在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下,是具有生命力的,而房屋的墙,则是没有生命力的。古代医学中之所以把肉比做墙,是从它起着保卫和防护作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比喻的。

 

关于筋腱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,其质地坚韧、柔软而滑溜,它生存在人体的皮肤之内、分肉之间,是一种带有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物体,是连接肌肉的一种坚韧组织。筋腱不但质地坚韧,而且既有伸缩又富于弹性的特性,因此人体的四肢之所以能够伸缩,五指之所以能够开合,两足能够履行,两腿能够跳跃,筋腱的伸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
 

所以在内家拳中所爆发的弹抖劲力,除了气血、骨骼、肌肉的共同作用外,筋腱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。在《神运经》中讲:“伸筋以拔力”,“松筋者涣也,汉筋者萃也(汉者,奇男也,利害而威武也。萃者,集也,聚也)。松涣者软之极也,汉萃者刚之极也。松如绳之系,汉如冰之清”,以及在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中言道:“筋为刚”,都是讲筋的作用的,而且也足以说明了人的力,是来源于筋和腱之中的卫气。所以说筋腱和卫气不但是四肢伸缩动转的主宰者,也是力量的生处(当然,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,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)。

以上为了说明劲与力之间的区别,列举了一些表现形式,并引证了一些医学理论,加以粗浅的探讨,非敢评议内外拳术两家之长短,因为在拳术之中,无论是外家拳,还是内家拳,都不是截然分割的,练内家拳绝不是只求内而不求外,或只用劲而不用力;练外家拳也绝不是只求外而不求内,或只用力而不用劲的。所以内外两家拳术对于劲与力、营和卫的培养和锻炼,都是在其互相交错中为之运用的,只不过是二者对气、劲、力的锻炼方法、追求的方式上各有所异,对劲力、营卫所求的侧重面不同而已。

 

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就以劲力来讲,虽然说在劲力二者比较下,劲比力要圆活灵巧些,但是劲与劲比较也有笨劲巧劲之别。所以如果单纯追求劲的增大,而不求内劲与体用的结合运用,那么这种单纯的追求结果,也会导致劲的僵拙。反过来说,拙力通过一定的锻炼方法,并与体用相结合,同样会易拙为巧,变笨为灵。

 

另外,劲与力如果做时间和耐久比较的话,内功纯青的人即使是三年五年不练拳,他的内功不会减少的太多。而一位锻炼有素的健美运动员或是举重运动员,隔上三至五年不锻炼的话,不但力量明显会下降,而且原有的肌肉隆峰也会大减或消失。这是因为练内功的人,虽然不练拳了,但他仍然在练气,所以只要内气充盈,他的劲就不会有明显的大减大消。(未完)

 

所属类别:武术技法 行业新闻

该资讯的关键词为:形意,内家,拳,内,的,论述,七,三,劲,内劲,的,